民族气节坚治学态度严
徐益修,初字亦轩,后取《易·大传》“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之义。徐益修10岁时遵父命师从如皋管仲谦,后又受教于通城孙敬铭、孙伯龙,以第一名秀才入庠。1900年,问业范伯子先生,后在江阴南菁书院攻读,治诗古文辞。当时院中大江南北人才萃集,与唐蔚芝、丁福葆、蒋维乔等同窗切磋,造诣日进。因无意功名,不再应试。
自1908年始,先后任教于通州师范、南通中学、南通女子师范等校。课暇致力于国学研究。1935年后任杭州之仁大学教授,与当时任该校文学系讲师的夏承焘友善。1939年兼任无锡国专教授。
徐益修秉性淡泊、不慕荣利,一生守正不阿,从不屈于邪恶势力。抗战前,有位政府官员慕其名愿以200银元为润笔之资,恳请为其母六十寿诞作序,徐益修不屑动笔,婉言谢绝。对一位孤苦廉介、泊然无营的书生,徐益修却不待邀约,不吝笔墨,写了《丁老人传》。在南通中学任教时,徐益修特为专司校钟的工友写了《书陈老人》,称赞其勤谨守职的行为。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徐益修自沪返通,坚持民族气节,虽全家断炊仍严拒日伪政府的聘任和馈赠。次年,冒着生命危险,毅然穿越封锁线,赴设在苏中四分区的南通县中温家桥侨校任教,每月以领公粮养家过清贫生活。徐益修“饥犹择食”的名言,遂在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广为传颂。抗日战争胜利后,徐益修因年事已高,退休故园,整理毕生著作,汇编《徐氏全书》。
徐益修潜心治学、孜孜以求数十年。为更好地教学,他持之以恒、循环背诵《康熙字典》、英文字典、日文字典,背熟一页即撕去一页,人称“三典先生”。徐益修博古通今,一生致力于国学专著的撰述,数十年如一日,尤其对《周易》的研究更是独树一帜。
《易经》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之作,是汉学群经义理之源,是人类文化史上最著名的古代典籍之一。西汉今文易学的开创者京房(前77—前37)曾著《京氏易传》三卷。前人晁景迁曾经用象数辨证《京氏易传》文字的错误,但晁氏此书的错乱讹误仍层见叠出。徐益修通过深入研究,决定以纠正前人的错误为己任。
自学成大器桃李满天下
徐益修治易学、音韵学没有师承,“又无愿得之书”,全靠自学,艰难到了极点。但徐益修义无反顾,“乃殚思竭虑,研索推求,坐卧眠食,舟车旅寓,随时随地,神思系焉”。他曾说:“学问难,我无奈它何;我不怕难,它亦无奈我何。”其治学态度的谨严和坚毅于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