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管理服务委员会主办 纠错热线投稿热线
您是第 8388607 位访问者    投诉
您现在的位置:专家学者网 >> >> 正文阅读

北大老校长 为何不买房——蔡元培和胡适租房住的故事

作者:钱耕森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0-11-15 15:35:41

    一九三〇年十一月底,胡适离开上海回到北京,再在北大任教。那时,胡的朋友越来越多了,书籍也越来越多了。像陟山门那样的房子又不够用了。蒋介石掌握政权后,为了安定人心,教育经费照发了,大学教授的薪不欠了,工资也提高了,特别是名教授月薪六百元,还可以兼课兼薪。北京改为北平,政治中心南移,人口外迁,空房子多出来了,房租也便宜一些了。因此,胡适找到后门米粮库四号的房子。这座房子比陟山门的房子更大了,更好了,有一个很大的庭院,院中有树木,有汽车间,有锅炉和热水汀,有浴室和卫生间;房间多了,胡适可以接待好友了。徐悲鸿、徐志摩、丁文江等朋友,都是这个时期住在他家。

 

    抗战军兴,胡适只身赴美,家眷在沪,后来江冬秀又回老家居住。抗战胜利后,胡适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住在东厂胡同一号。据说,这所房子,黎大总统元洪曾住过。我不知道该宅的情况,想必一定更宏大了。所以我说,胡适在北京住的房子越搬家越大。”(《闲话胡适》,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293页)

 

 

    蔡胡两位先生如果想买房子的话,并非是绝对不可能,相反的倒是大有希望。因为,他们都担任过要职,蔡先生当过教育总长、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和北大校长;胡先生当过驻美大使和北大校长,他俩的职务,相当于今天中央的部长。而他们的贡献和影响则大大超越于一般的部长,他们是名教授、大学者、引领时代的思想家。他俩又都拿过高薪,每月工资600元,还有丰厚的稿酬等的收入。据李书华回忆,他从1922年到1929年在北大物理系任教授与系主任期间,北大的一般教授每月的工资为280元,或者260元,或者240元。并且,当时北平生活便宜,“租一所四合院的房子,约有房屋二十余间,租金每月不过二三十元,每间房平均每月租金大洋一元。”既然房屋租金比较便宜,那么房屋售价也就不会太贵了。所以,“有的教授省吃俭用,节省出钱来购置几千元一所的房屋居住;甚至有能自购几所房子以备出租者。”(《七年北大》,《我与北大‘老北大’话北大》,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4页)如此说来,则蔡胡两位先生岂不是也可以买得起房子了吗?但是,他们终其一生都没有买房子。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他俩的工资虽不低,但由于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8)对教育经费,投入少,时常拖欠,甚至克扣,使得他们的工资或者名存实亡,或者名不符实!

 

    其二,他们热心公益,乐善好施,慷慨捐献;广交朋友,热情款待,救急扶贫。例如,蔡先生“因应酬较多,每月薪资几乎不敷开支。某次经管人员就在原来的薪俸之外,增加二百元,被他发现,当场就把多给的钱退回去,并告诫经办人员,生紧些没关系,一切要按规定办事,制度必须严格遵守。”(转引自周天度:《蔡元培传》,第376页)又如,著名的学者林语堂当年留学哈佛经济来源无着时,是胡先生及时救济了他。林语堂在《我最难忘的人物——胡适博士》一文中回忆说:“1920年,我获得官费到哈佛大学研究……不料到了美国,官费没有按时汇来,我陷入困境,打电报告急,结果收到了两千美元,使我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回北平后,我向北大校长蒋梦麟先生面谢钱事。蒋先生问道:‘什么两千块钱?’原来解放了我困苦的是胡适,那笔在当时近乎天文数字的钱是从自己腰包里掏出来的。他从未对我提起这件事,这就是他的典型作风。”(《读者文摘》196310月)如果胡先生把这“在当时近乎天文数字的两千美元”不是暗暗地白送给林语堂,而是留着买房子的话,那就不但可以买到一般的房子,兴许还可以买到豪宅呢!

 

    其三,他们的立身处世,所追求和所持守的乃是多奉献,少索取;重精神,轻物质;约己严,侍人宽;要富而仁,不要富而不仁等,他们的人生态度是求实的,他们的人生理想是远大的,他们的人生境界是高尚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对购房和租房的取舍了。

 

    蔡元培和胡适两位先生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是很感人的,他们崇高的人格和精神,诚然值得我们后人钦佩与效法。

 

    但愿,时下在购房热大潮中,正在沦为“房奴”以及投机客、炒房客的人,能从这一感人的故事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资格查询
  领导关怀
  • 习近平接见本会顾问庄炎林
  • 副会长张上塘一行拜访老领导
  • 名誉会长周铁农接见委员会领导班子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