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字仲谋,今浙江富阳人,孙坚次子。生卒公元182年至251年,享年71岁。自公元200继父兄之业坐领江东,又经称帝(公元229年)到病故,前后达52年之久,是三国头领里执政和寿命最长者。谥号东吴大帝、庙号太祖。
当然,东吴的基业是孙坚和孙策父子俩创下的,可长期守江东建吴国,能跟曹操刘备抗衡,赢得“一足”之尊的却是他孙仲谋。他的接班来得仓促,颇有“大贵之表”的他斯时还不足20岁呢,若问他靠的又是什么? 考据历史翻阅小说,笔者以为他靠的就是礼贤下士知人善用,即正如《三国演义》第108回里所录后人诗云“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
首先看他尊信重用周瑜、鲁肃和诸葛瑾的故事。
从政伊始他不忘兄长的遗嘱诚恳地对周瑜说“愿君不忘先兄遗命,要大力相助啊!”当周瑜叩头明誓之后他进而又求计周瑜道:“如何才能保住我父兄的基业呢?”周瑜当即提出应再求远见高明之人并具体推荐了智睿厚道的鲁肃。于是他即刻命周瑜去聘请鲁肃。
那胸存大略的鲁肃原本想投巢湖郑宝的,可听说他礼贤下士纳奇录异,便兴致勃勃地奔他而来。他与鲁肃一见如故,于抵足而眠之夜鲁肃就对他讲出了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变的战略决策(跟孔明隆中对颇为相近)。他闻言大喜大悟,便披衣起谢。次日又厚赠了鲁肃并把衣物帏帐直接送里鲁老夫人堂上。斯时资深张昭曾跟他说鲁肃“年轻言狂粗疏无能”,可他不以为然继续重用。待曹操虎视眈眈于江陵之际,他更最终采纳鲁肃周瑜之言决计联刘抗曹,并毫无保留地将军权交给了大都督周瑜。结果靠着周瑜和诸葛亮、鲁肃、黄盖、阚泽和庞统等文臣武将的强强联合,终于赢得赤壁大捷保住了东吴版图。周瑜亡故之后他又遵周瑜遗嘱,任命鲁肃为大都督。
诸葛瑾乃孔明之兄,经鲁肃推荐孙权拜其为上宾,孙权称帝后又拜为大将军。早时袁绍向他提出“联合攻曹”之求,可他听取了诸葛瑾“勿通袁绍、且顺曹操,再乘便图之”的外交策略才没上二百五袁绍的贼船。后来(蜀汉章武元年8月,公元221年),刘备亲率70余万大军东进伐吴(为报杀弟袭城之仇)。值此国难当头之际,他命诸葛瑾再次赶赴白帝城,面见先主刘备,希望能够放弃战事实现和解。就在诸葛瑾离吴期间,张昭曾跟孙权说诸葛瑾此次可能降蜀,他不以为然地说:“孤和子瑜有生死不渝之盟,我不负他,他也绝不会负我。过去他在柴桑时,我想让他说其弟孔明留吴,他对我说,‘弟已事玄德,义无二心。他之不留,犹瑾之不往’今日怎么会降蜀呢?我和子瑜心心相印,非外人外言所能离间啊!”正言间,人报诸葛特使回来了。于是孙权问张昭道:“怎么样?我没说错吧!”
再看他对张昭、张紘、顾雍和阚泽等一班人也都敬信与器重。
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他对辅佐其兄弟俩的张子布特别敬重,他视其为太师太傅,不敢随便跟张昭谈话。待 81岁的老臣张昭亡故时已经称帝的他身着白色丧服参加了追悼会并与遗体告别(再参见《张昭并非鸽派》一文)。《演义》里对张昭确实写得简约些,那是缘于小说作者整体艺术构思,但多少也有记载,比如他纳张好昭将关羽首稽转送曹操一事(详见《演义》77回)。
张紘本事孙策,跟张昭并称“二张”。建安四年奉表赴许昌后被曹操留用(封为侍御史)。次年后孙策死,曹操纳其言奏封孙权为将军,兼领会稽太守。又令张紘为会稽都尉。如此张紘得以回吴事孙权,孙权便命他与张昭共理政事。顾雍乃蔡邕之徒,经张紘推荐孙权命其为丞相。他继而又命顾雍、张紘在吴会开办并宾馆广纳贤才。而阚泽便是斯时加盟的。后来才有献诈降书和荐陆逊之妙事。
另外,于此我们又想起他破格重用甘宁和陆逊的故事。
大将甘宁吧,早年不务正业,号称锦帆贼。所以江夏黄祖就不肯重用之(虽然期间还救过黄祖的命),可经吕蒙引荐他便不计以往大胆重用。结果靠着甘宁之智勇才败杀了夏口黄祖,事后还纳甘宁之求赦免了高级战俘苏飞的死罪。
陆逊乃孙策女婿,足智多谋,曾计助吕蒙赚得关羽袭取荆州。吴国二次危机之际(指刘备伐吴)他又纳阚泽之谏顶住舆论压力,毅然筑坛赐剑起用陆逊(其时少帅陆逊年仅38岁,当时程普、黄盖等战功显赫的老将军都还在),结果几把大火那刘备烧回了白帝城,让东吴再次逃过一劫。
在其礼贤下士知人善用的影响之下,东吴大院里有着上下诚信共相辅佐的人和之盛, 这点不要说河北袁绍、荆州刘表就是西蜀刘备那里恐怕都比不上呢!
历史上的吴大帝孙权还有一大功绩,即称帝后靠着发达的造船与航海业,曾大规模派人乘舟往夷州(即台湾)加强了对那里的开发与管理。而公元230年,他派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往夷州,则历来被视为大陆经略台湾之首次确切记载。
当然据史书记载,他在称帝之后礼贤下士和政恤民的作风渐无,代之而起的是赋税繁重刑罚残酷。特别是于立嗣之争当中不少贤臣死于非命,给后来的吴宫政变埋下祸根。
总之作为三国第二代掌门人,可以说他是最棒的(强过曹丕和刘禅),所以大他27岁的父辈曹操曾欣赏他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孙仲谋坐领江东半个世纪的历史再次证明了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