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成:人往哪里去?
——以产业为支撑,就近提供就业岗位,解除社区农民后顾之忧
祥和新村崔增连的日子之所以祥和,是因为他没有了后顾之忧,“妻子在产业集聚区当仓库保管员。儿子跟我开卡车往集聚区的企业里送货,儿媳在金鑫鞋业做验收员,女儿也开了个服装店,全家年收入10多万元。”
为防止出现住进新房的农民因无就业而出现的“被城市化”,新乡市委、市政府坚持“就近就业是根本”,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是培育发展新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建新社区的底气来自于快速成长的县域经济。目前,8个县(市)生产总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2.9%,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记者看到,即使在省级贫困乡王楼,当地纺织产业园区内公路两旁的招工广告条幅也是随处可见。这里适合种棉花,全乡有14个棉织厂,10%的农民都在纺织产业园就近上班就业。
目前,新乡规划建设了28个产业聚集区和专业园区,辐射全市半数以上的乡镇、1/3的建制村和100多万农村人口。同时鼓励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6700余个,带动10万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全市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占劳动力总数的近2/3。
调查显示,入住新社区的农户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比重较入住前下降29个百分点,户均收入增加14657元,增长74.9%。
“找准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不仅要有就业,还要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新乡推进 “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城乡一体化”,完善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农民在入住社区的同时,便领到了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城市户口、房产证等本本。去年开始,只要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困难群众都可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标准由原来的农村人均低保60元提至城市标准145元。
新乡建立激励机制,对每个社区选配一定比例的优秀教师任教,配备至少一名财政全额供给的全职医生。辉县市孟庄镇的涧头村王焰文老人乐呵呵地说:“城里有的,俺也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