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户籍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是重大的利好。让更多进城农民工稳定地生活在城市里,显然有利于扩大内需,尤其是会带来消费需求的增加,这是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根本性措施。此外,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愈演愈烈,户籍制度改革将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劳动力供给。
未来我国需要更多地依靠劳动力质量或素质的提升,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使经济发展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户籍制度改革中有关提高劳动力素质的举措,对于未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将起到支撑作用。
对户籍制度改革不能仅仅从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管理、公平的角度去理解,还应该从促进国家长期发展、长期经济发展的角度理解,它是我国最具基础性的改革措施。总体来看,户籍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长期向好非常有利。
为解决农业发展等问题带来新的途径
城镇化要解决人往哪里去,关键是提升中小城市人口的聚集能力,而中小城市作为我国农民工重要流入地,虽然现在放开了落户政策,但是却没有吸引更多的农村转移人口前来落户,这是一个大问题,也是我国今后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当中的关键问题。
现在从城市角度来讲,城市越大,吸引力越大。从经济角度来讲,实际上大城市还确实有它的优势,它的效率、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确实非常大。但是我们也知道,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承载力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包括自然资源的承载,甚至公共服务的提供,并不是说没有钱,而是人口太多了,很多问题并仅仅是财力的问题,比如北京,交通的问题就很难解决,上下班问题,并不是说找不到工作。相反,在中小城市确实有非常大的潜力吸引人口,但是人来聚集的愿望并不是很强烈。关键一点就是就业机会的问题。在这些地方需要提供适合这些进城农民工就业的机会,提供收入水平相对比较好的就业机会,这就和经济的发展、产业的推动相挂钩了。所以要增大中小城市的吸引力,我们从产业发展来讲,要鼓励这些中小城市发展适合自己的一些企业和产业。当然,目前也面临着产业结构的升级。
与过去十几年前相比,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小城市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加强,比如县城这样一些中小城市,它的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很多周围的农民也在不断的向中小城市聚集,所以它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因此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比如承接东部产业之外,另外要增强吸引力,政府还应该更多的从统筹城乡发展上下一些工夫。
按照现在的政策,农民落户以后,对农村权益的处理在《意见》当中留了一个口子,并没有明确说,至少现在不能把农民进城落户和农民权益相挂钩、相联系,对于一个县来讲,实际上是可以统筹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发展,当农村进城落户以后,农村土地,尤其是宅基地、承包地如何流转、如何使用,对这个县域经济会提供很大的动力比如很多县城面临着县域经济的扩张,比如产业没有土地,但是如果当地农民在县城落户以后,他的宅基地如何使用能够规范起来,承包地如何使用能够规范起来,那农村发展的经济效益会大大提升,同时建设用地的问题也基本上得到解决。在上海是属于农业的地区,他们在这方面探索了非常好的经验,一个农户进城落户以后,土地可以流转,一个农户可以种植200亩土地,很多原来在上海工作的女白领都回家成了农场主,这在过去都是不可想象的。这样改革以后可以看到,过去担心的在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农业发展的问题,实际上从户籍制度改革本身都可以探索出新的路径,这些问题能因为综合配套的改革而得到解决。如果县域、中小城市能够把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它本身的经济发展会上一个台阶,当地农民进城以后的就业机会也会大大得到提升,这样今后的大城市压力也就会大大减少。
能够实现农民工的“中国梦”
这次改革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一种整体性的而不仅仅只是户口的系统改革。改革涉及到户口,涉及到居住证,涉及到人口信息管理等多个方面,所以它是一场全方位的改革,是一种整体构建。
和户口配套的一系列政策像教育、医疗、就业、财政、金融等不下十项的改革,因此这是一场涉及面非常广的全面改革。这次改革能够实现几亿农民工及其他常住人口的市民梦、创业梦和安居梦,也就是实现农民工他们的“中国梦”。